资讯中心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发表日期:2024-7-30

前言

VIN码具有全世界范围内对一辆车的唯一识别性,在汽车白车身生产工艺中,VIN码需满足打刻的字码易辨认、字迹清楚、坚固耐久和不易替换的要求,为实现汽车VIN码打刻质量监控,需要对车辆识别号码(VIN码)进行质量检测。受材质等因素原因,打刻文字可能有高度、深度等变化,且VIN码激光打刻加工属于热加工,容易因工件表面污染等因素导致VIN码打刻深度不足的缺陷,因此需要实时地对打刻结果进行三维深度检测,新耐视打码字符深度检测系统主要用于自动测量激光打刻字符的深度,通过对各字符连续取样测量,能准确计算各字符深度变化曲线及各字符平均深度。

一、系统介绍

打码字符深度检测系统主要包含3D相机、工控机(含视觉软件NewVision-M3)、机器人(PLC设备,可选配)。系统拓扑图如下图所示,高分辨率3D相机实现字符的高精度点云数据采集,控制柜(含工控机)连接机器人和视觉通讯,控制相机采图和字符信息输出,视觉测量软件NewVision-M3实现字符深度测量及(打刻前)打刻面异物检测。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打码字符深度检测系统拓扑图

二、系统优势

  • 数据密度:密集型3D点云高精高速处理;
  • 效率:字符深度检测识别耗时 < 2s;
  • 准确性:字符深度测量误差 ± 0.03mm 
  • 稳定性:多次重复测量,重复误差 ± 0.01mm;
  • 适应性:对板材受热变形、毛糙边缘等兼容性良好;
  • 可追溯:可将检测结果上传MES系统,支持溯源;
  • 多接口:支持多种通讯协议,如E网、D网等;
  • 扩展性:支持多种型号相机,可适应不同安装需求和采图视野;
  • 定制化:定制化相机防尘设计,有效防止打刻产生的飞溅或灰尘附着在相机镜头

三、适用场景

1、字符是否打磨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打磨前后测量偏差≤0.01mm;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2、机器人移动速度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20-100mm/s速度下测量偏差≤0.02mm;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3、打刻面不平整/倾斜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4、机械臂抖动会影响成像稳定性,但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

产品介绍|新耐视车身VIN码激光打刻字符深度检测系统

结语

新耐视自研车身VIN码激光打刻系统及字符深度检测系统,采用非接触式打码,打码清晰效率高,同时配置字符深度检测系统,字符的深度和宽度符合主机厂以及相关法规要求,实现打刻与检测一体化。

       
   
 

应用案例

  • 新耐视推出新款New-FA3钎熔焊送丝激光焊接头-用于动力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焊接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技术挑战,而焊接作为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对其实现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愈加突出。针对此现状,新耐视在已有产品New-FT3焊接头基础上推出的New-FA3钎熔焊送丝激光焊接头,主要面向动力电池端侧板焊接。New-FA3焊接头具备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在焊接的过程中有效进行焊缝跟踪,也可根据不同工件偏差不同,XYZ三向自适应调整焊接轨迹,保证焊接的质量。此外,新耐视激光焊接头,还可与进口设备实现无缝替换,不仅不影响现有客户的操作习惯,还具有调试周期短、稳定性高等优势。

    查看更多
  • 新耐视携激光焊接解决方案出席宁德国际新能源电池技术与智造装备产业大会

    新耐视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新的技术应用与研发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及电池制造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稳定可靠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智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查看更多
  • 新耐视激光焊接系统在白车身上的应用

    白车身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柔性程度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汽车的轻量化、耐腐蚀性能,焊接汽车用材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焊接方法难以满足汽车新材料焊接性能的要求,这给激光焊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耐视自主研发的高功率激光焊接检测与控制系统及相关的核心器件和子系统已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进一步推动企业解决激光焊接产线“卡脖子”问题。

    查看更多
  • 埃森焊接展首日直击:新耐视三大创新产品亮相锐科激光展台

    2025年6月17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新耐视此次在国际领先激 […]

    查看更多

新耐视专注高端激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实现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解决设备进口“卡脖子”问题。

获取报价